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直是国内实验室不变的话题。全国室间质评开展三十多年,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衷心希望“临床在线”栏目能对话更多工作在一线的检验专家,将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播给更多的同行,达成实验室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本期连线 武警总医院检验科 主任 杨晓莉
《医学仪器与试剂》: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中国的检验事业发展很快,您从事多年的检验工作,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眼中实验室质控工作的变化?
杨晓莉:
质量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根本,结果准确是检验医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推动了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是从无到有,然后是由重视室间质评到主抓室内质量控制,这个变化体现了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内涵的深刻理解,各级学术委员会、临检中心、检验科管理者共同作用下,质控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检验人员的思想中,每一检验人员都知道质量是检验的立足根本,保障检验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坚持质量控制、坚持每日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这个概念的建立是推动检验医学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HIV感染的诊断依据的是患者血液中HIV抗体的检测,这对HIV抗体检测的质量要求就非常高,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要求100%不漏检,100%不错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家专门成立艾滋病检测参比实验室,专门管理艾滋病检测相关技术,出台了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从检测流程上进行质量控制,这一方面促进了HIV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HIV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说HIV抗体检测的准确率远远高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准确率。所以质量控制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根本,也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多种手段:一个方法学的改进、一是检测策略的建立、还有就是随访机制的确定,从三个方面保证了HIV检测的两个100%。
《医学仪器与试剂》:您觉得过去做质控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做质控的困难又是什么?
杨晓莉:
过去做质控最大的困难是质控品的匮乏和标准品的建立,现在的困难是如何将质量控制的好处落到实处,当然质控品的匮乏和标准品的建立在一些新项目出现初期也是存在的。现在做质控的意识提高了,质控能给检验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给检验人员的工作注入信心,大家会愿意主动的去做质控,质控是检验科管理者在管理科室的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抓手,但现在的质控问题是有些时候质控工作停留在做的层面,还缺乏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在控、失控进行原因分析,还没有把质控的效能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我们日常质量控制出现失控时,一方面是按照规范的质量失控纠偏原则,实际实施会存在时间上的矛盾,质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也会给大家造成困惑,所以需要制定更加可行的纠偏方案可能是保证质量的近期急需解决的问题。
《医学仪器与试剂》:您的科室在质量管理上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杨晓莉:
主要是加强质量控制的监督工作。在督查中曾经我们发现质控都做了,但质控出现飘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去逐条排除影响因素,只是简单应对:重新定标、换新的质控品等比较简单的措施,应对措施还是比较单一,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占据主要,原因分析以组长为主体,组员参与过少,加上没有相关机制进行保证,形而上学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加强督导,健全质量督导机制和可行的方案才能够将质量控制沉下来,落到实处。
《医学仪器与试剂》:检测质量和实验室的配备会有一定的关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科室配备上是怎么考虑的?
杨晓莉:
检测质量与实验室配备是密切关联的,首先我觉得实验室配备的高端,自动化程度越高质量控制能力就越强。因为,人、仪器、试剂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高端设备和试剂以及自动化程度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着三方面的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其次,高配备的质量控制软件为质量控制的实施和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日常督导中我们发现质控出现问题时,原因的分析和原始图的保存存在无法记录、或者记录起来十分不方便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没有地方记录,或者记录的方式不方便,就造成了不记录,不记录也就会给人偷懒提供了机会,所以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同时还缺乏的就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有程序化的指导来保障分析过程的执行,过于复杂的程序就使得这项质量分析工作变成了日常工作较难操作的现象,无形中制造了问题。
《医学仪器与试剂》:您目前在一些项目上有没有存在不好做质控,最后的检测结果做的波动比较大的,会有这样的检测项目么?
杨晓莉:
血小板聚集实验好像是做出来波动比较大,形态学的质控也不好做。
《医学仪器与试剂》:就质控来说,可能一些二级医院或地方医院做的不是很好,您有没有一些建议?
杨晓莉:
加强人员培训,实验设备的配备,以及加强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的帮带
《医学仪器与试剂》:目前大家都很关注检验结果与临床间的契合,您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
杨晓莉:
我觉得这对检验医学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重要的是需要多沟通,多培训,建立沟通平台,尽可能的让临床医生了解我们的检验项目的留取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以及结果解释的适用范畴,引导临床医生正确看待检验结果与临床其他证据出现的矛盾,引导他们关注矛盾存在时正确的解决方式,尽可能的多倾听临床的反馈,尤其是一个新项目的推广阶段,检验医生要学会将间接经验与实际经验的有效结合,与临床共同探讨出现的问题才能解决好检验结果与临床间的契合这对矛盾。
比如检验项目的变异(CV值)的概念,临床对其并不太了解,他认为你报出的数就是准确的。即使我们前期沟通明确,将检验项目的CV值告知临床,但依然可能于事无补,因为实际上能做到这一点很难,检验项目这么多,CV值也不同,要求临床医生要在看见结果,还要把CV的因素考虑进去,不太现实。另外,很多检验项目的生物变异也是不明确的,这就更加困难了!这是需要检验医生和临床医生携手进行临床观察,最后形成统一认识,我想这也许是促进临床与检验结果契合的一个重要途径。